81歲的黃早桂是地道的長洲村民,做傳統美食的手藝在長洲一帶家喻户曉。易承樂 攝
“桂叔,我要3份年糕,後天取!”搬出一張舊木桌,貼上一張紅紙,無需任何招徠的話語,便會引來源源不斷的客人,這是屬於桂叔與西區長洲村民的默契。臨近春節,桂叔家的庭院裏升起裊裊炊煙,四處籠罩着年糕與蕉葉交織的清香,屋內三代人用最古老的手藝,呵護着傳統美食的生命力。
年糕,作為春節傳統美食,因其香甜軟糯的口感和“步步高昇”的吉祥寓意,深得中山人的喜愛。81歲的黃早桂是地道的長洲村民,被街坊鄰里親切地稱為桂叔,做傳統美食的手藝在長洲一帶家喻户曉。“以前家裏種了糯米,就順便做粽子賣。”桂叔告訴記者,起初他靠賣粽子為生,逢年過節自己會在家裏做點年糕吃,來往的親戚朋友品嚐了桂叔家的年糕後,紛紛讚不絕口,索性叫桂叔每逢春節把年糕也做上,這一做就是十幾年。
走進客廳,桂叔一家五口各自忙碌着,女兒黃麗韶負責搓粉,孫子們則顧着洗蕉葉、做糕籠,分工明確。在採訪間隙,桂叔不忘完成自己的“任務”,只見他手提兩捆蕉葉穿梭於庭院與廚房間,步伐矯健,跟隨他的腳步,傳統年糕的製作工序一一展現在眼前:將糯米粉與熬好的糖漿、花生油融合,經過近一小時的搡搗、揉壓,金黃細膩而又富有韌性的粉團便成型了,隨後把粉團倒入糕籠,再分批加入8個蛋黃與兩層土豬肉,確保切開糕體“既見蛋黃又見肉”後,即可上蒸爐。
“想把年糕做好,要下‘笨功夫’!”桂叔一邊架起蒸籠一邊説道,自家的年糕沿襲舊時祖父輩傳下來的傳統做法,蒸足15個小時,每隔40分鐘加一次水,確保蒸出來的年糕入口潤滑細膩有嚼勁。其次,年糕的用料也頗為講究,黃麗韶每天清晨都會趕早到市場購買新鮮土豬肉,就連蕉葉也是特地從民眾採購回來的。“別小看這片小小的蕉葉,好的蕉葉蒸出來有一股清香,能給年糕錦上添花。”黃麗韶説。
茶几一旁,桂叔的孫子黃展翔也在忙碌當中——拿起一片蕉葉,放入竹籠,一半在裏、一半在外,六七片葉子依次疊好,再沿邊剪齊,用一塊稍大點的蕉葉包邊,他動作熟練,不到30秒,一個糕籠便製作完成。今年是黃展翔參與制作年糕的第3年,17歲的他對傳承傳統文化尚未有太多的感觸,但他很享受制作年糕的過程。“小時候看爺爺做年糕長大的,現在終於能幫上忙了。”他笑着説。
隨着工業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,年糕不再像從前一般稀少難求,但每逢春節,長洲人的餐桌上總少不了桂叔年糕,手工製作的魅力,依然包裹在一個個手作年糕之中。如今,許多早已不在村裏生活的人還會在春節前特地驅車前來購買年糕,試圖通過味蕾找回一份久遠的故鄉回憶,而桂叔家庭院上方飄着的不緊不慢的炊煙,宛如一個記憶符號,慰藉着長洲人的代代鄉愁。